【樓主】俠腸無醫(yī)·梅飲雪2012-12-16 19:04
» 藝術加工是電影產(chǎn)品的必需,尤其針對那些小人物。在處理著名歷史人物時,電影《一九四二》顯得更為謹慎,看得出在力求有出處,但仍不可避免出現(xiàn)一些非因藝術需要而產(chǎn)生的烏龍敘事。淪陷區(qū)災民受國民黨橫征暴斂而當漢奸?延津縣是電影《一九四二》的起點,老東家范財主和他的鄉(xiāng)親們,就是從這里開始了饑餓之旅。這里是編劇劉震云的老家。20年前,在應錢鋼《百年災難史》的約稿時,劉震云第一次聽說1942年饑荒,他采訪了自己年長的親戚們,并最終撰寫了《溫故一九四二》,這是電影《一九四二》劇本的原型。劉震云知道延津縣所遭受的苦難,但錯誤的是,他將延津縣饑荒時期的救濟不力,都歸咎于國民政府。事實上,在他的長輩們饑腸轆轆地逃荒、打劫甚至人相食時,延津是日偽的統(tǒng)治區(qū)域,天災背景下進一步搜刮糧食的在此并非國民政府。電影中,當老東家等人逃荒至洛陽時,蔣介石已經(jīng)加大了救災力度,雖然仍是杯水車薪。但只有豫北、豫南被劃為災區(qū),老東家等災民因人已在豫西的洛陽,所以不能領取救濟。這也是一處明顯的硬傷。1942年前,豫北幾乎全部淪陷,國民政府不可能將日偽統(tǒng)治區(qū)劃為救災區(qū),而將災情嚴重的國統(tǒng)區(qū)豫中、豫西等地排除在救濟之外。在錯誤地將延津縣當作國統(tǒng)區(qū)之后,劉震云開始為自己的長輩們辯護:“你們?yōu)榱送哲娮鲬?zhàn),為了同共產(chǎn)黨作戰(zhàn),為了同盟國,為了東南亞戰(zhàn)爭,為了史迪威,對我們橫征暴斂,我們回過頭就支持日軍,支持侵略者侵略我們。所以,當時我的鄉(xiāng)親們,我的親戚朋友,為日軍帶路的,給日軍支前的,抬擔架的,甚至加入隊伍,幫助日軍去解除中國軍隊武裝的,不計其數(shù)。五十年后,就是追查漢奸,漢奸那么多,遍地都是,我們都是漢奸的后代,你如何追查呢?”如果將延津置換為洛陽、許昌等國統(tǒng)區(qū),對國民黨災年“橫征暴斂”的指控,一點都不會差,但以淪陷區(qū)延津做例子,就是另一種意義的“直把杭州當汴州”了。延津人當漢奸,大抵也和國民政府救災不力無關。蔣鼎文與李培基:誰是任由打扮的小姑娘?李培基(李雪健飾)是電影《一九四二》中相當重要的角色,且其形象相當正面。起用出演焦裕祿的李雪健飾演該角色,本身也可以說明導演的取向。與李培基相對應的駐扎河南的國民黨第一戰(zhàn)區(qū)司令長官蔣鼎文(于震飾),則相對負面得多。這也是過于簡單化的呈現(xiàn)。原河南籍立法委員楊一峰(楊是1942年秋河南各界推薦的三位赴重慶陳情災區(qū)困境的代表之一),又向他透露了很多珍貴歷史情節(jié),其中包括:他們在重慶查出了當時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向中央所呈送的報告,說河南的糧食收獲還好。返回河南后,他們曾經(jīng)質問李培基何以如此報告,李支吾以對;另外,當時的戰(zhàn)區(qū)司令蔣鼎文將軍,駐洛陽,為了軍糧,曾將當時的河南財政廳長與糧政局長扣押,楊一峰問他何必如此,蔣鼎文答道:我只管軍事,征糧則是河南省政府的事,明知河南省缺糧,李培基卻報告河南的收獲還好,使我不能向他處求糧,為了軍糧,現(xiàn)在他們只有兩條路可走:一是辭職,一是拿出糧來。在電影《一九四二》中一副為民請命姿態(tài)的李培基,當然沒有辭職。他的救災表現(xiàn),可以參照1942年任河南省政府建設廳廳長的張仲魯回憶:“河南人士當時對省政府主席李培基所持的態(tài)度,是有責難的。他是一省最高行政長官,省里遭受空前大災,他應如何宵旰憂勞,千方百計地從積極方面刺激生產(chǎn),扭轉災情,從消極方面努力救濟,減少死亡,但是他在大災臨頭、水深火熱之時,對于鼓勵生產(chǎn)、救濟災荒既無計劃,又欠熱情。當然,河南當時是半壁河山,千瘡百孔,經(jīng)濟力量又很薄弱,增產(chǎn)救災,都有困難,但他對災荒的漠不關心態(tài)度,在河南當時,的確引起了普遍不滿!碑敃r的河南省糧政局秘書于鎮(zhèn)洲則表示,“(1942年)秋,西安(王曲)軍事會議,系委員長蔣公主持,第一戰(zhàn)區(qū)司令長官蔣銘三,及第十四集團軍總司令劉書霖,二公均將豫省實情實況,面報委員長,豫省政府主席李培基亦晉謁蔣公,但軍政雙方報告,頗有出入!卑此幕貞,1942年秋天西安王曲軍事會議時,蔣鼎文(蔣銘三)的匯報較李培基更接近事實。而按照參加該會議的劉書霖將軍回憶,蔣鼎文“非常關心河南的災情,提倡官兵節(jié)食救災,每人每天節(jié)余食物二兩,為期三個月,當時第一戰(zhàn)區(qū)駐防河南的軍隊在七十萬人以上,節(jié)余之數(shù)目相當可觀。因而救活了不少的災民”。臺灣當事人對蔣鼎文災期表現(xiàn)評價甚高,或許和蔣本人1949年赴臺并位居高位,1974年才去世有關?而電影《一九四二》高度評價李培基,莫非和李本人解放后留在了大陸任政協(xié)全國文史研究委員會委員有關?電影《一九四二》塑造了李培基高大的形象,卻沒能回答我們:那他主政下的河南何以餓死300萬人?甚至于李培基謊報死亡人數(shù)1602人,在電影中也被演繹為:關心災情的蔣介石問李培基:河南死了多少人。李培基面色沉重回答:政府的統(tǒng)計數(shù)字是1602人,但實際是300萬人。給觀眾的感覺是,他其實已將真實數(shù)字上報。即便是藝術加工,對李培基這樣的歷史人物,也不能像對老東家那樣隨心所欲塑造,使其成為任由打扮的小姑娘——除非,《一九四二》的定位原本就是娛樂,無關史詩作品。